1 旅馆

位置:首页 > 旅馆

后勤部分设计

2021-06-11

后勤部分设计/设计要点•行政办公区

设计要点

1. 为保证旅馆经营正常运作,旅馆内各类管理与服务区域统称为后勤区,主要包括货物和员工进出口、库房、厨房、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与员工用房、客房部与洗衣房、工程部与设备机房以及垃圾站。

2. 后勤区大多采用集中布置。邻近货物进出口布置装卸平台、库房、厨房以及垃圾站;临近员工进出口布置人力资源部与员工用房;工程部与设备机房宜布置在整个旅馆的负荷中心。

3. 旅馆的货物和员工进出口应尽量隐蔽,避免对旅馆主入口和外部形象造成影响。

4. 后勤区的功能配置和标准是根据旅馆自身经营而确定的。在满足旅馆品牌的前提下,有的旅馆将洗衣服务采取外包方式;对中小型旅馆不设餐饮服务,厨房配置可以简洁许多。

5.  后勤区流连复杂,包含员工上下流线、洗衣房流线等。流线设计必须合理、便捷、清晰,满足酒店管理公司的标准和使用要求。

6. 后勤服务流连应避让客用流线,避免交叉或重叠。

7. 高层旅馆的后勤区域通常布置在地下层或半地下层,除对消防要求较高的功能外,一般将高层的裙房底层都尽量作为旅馆的商业经营用途。

8. 后勤部分面积根据旅馆星级标准不同而增减,大中型旅馆一般控制在总建筑面积的15%-20%。

9. 必须满足国家消防、卫生防疫、燃气等专业设计规范。

 

行政办公区

1. 行政办公区由总经理室、市场营销部、前台部、会议室构成,一般采用集中式办公。

2. 由于顾客或公众会经常拜访行政办公室洽谈业务,所有行政办公室的整体形象是很重要的。其总体装潢和设计应接近酒店公共区的标准。、

3. 市场营销部内设销售部、公共关系部、会议服务部、宴会部、广告部等部门。前台部处在酒店的大堂区,其行政办公区必须保持便捷、密切的联系,通常会设专门的通道或楼(电)梯与行政办公区联系。

4. 前台办公须与前台紧密联系。

人力资源部与员工区

1. 人力资源部与员工区联系紧密,平面上应整体布局。同时,员工区与洗衣房、制服间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

2. 员工区主要构成包括入口区、男女更衣淋浴区、制服间、员工餐厅和员工餐厅厨房、员工活动室。

3. 酒店员工人数依不同性质、星级标准的酒店而不同,员工总人数=客房数×系数

4. 人力资源部包括接待面试室、办公室和培训教室。培训教室面积视酒店管理公司要求而定

5. 办公用房面积和员工生活区用房面积因酒店星级标准的不同而有差别,应参考酒店管理公司的标准

6. 大中型旅馆宜设医疗室,为员工服务兼小型急救室,并配置供排水点位和专用男女共用卫生间

7. 酒店应设员工餐厅及其厨房

8. 通常酒店内可设置员工倒班宿舍。倒班宿舍面积视酒店管理公司要求而定。离城市较远或位置比较偏僻的酒店通常会将员工宿舍、员工餐厅和员工餐厅厨房、培训教室等用房另外选址兴建专门的员工综合生活区。员工住房标准依酒店管理公司规定执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酒店管理集团委派的总经理住房通常会将酒店3-4间标准间改为套房使用。

9. 员工更衣淋浴区应尽量靠近酒店员工出入口处,包含员工私人物品存放、更衣和淋浴、卫生间等用房。更衣室的设计应确保不必通过淋浴区即可到达,应考虑视线遮挡。卫生间要满足从员工通道直接进入,不必穿过更衣间才可到达。员工储物柜建议尺寸宽300mm×深600mm×高1500mm,上下成对放置。

10. 员工更衣淋浴区与员工出入口不在同一层时,应提供一个单独出入(电)梯

洗衣房

1. 洗衣房一般由污衣间、水洗区、烘干区、熨烫、折叠、干净布草存放、制服分发、服务总监办公室和空气压榨机加热设备间构成。一些城市酒店不设洗衣房或设简易洗衣机,采取外包清洗。

2. 洗衣房位置必须贴邻或靠近酒店服务电梯和污衣槽。洗衣房不应布置在宴会厅、会议室、餐厅、休息室等房间的上、下方,应做好设备的减震降噪、房间的隔音和吸声处理。

3. 布草库(纺织品库房)应紧靠洗衣房布置,室内要求干燥,气流组织应朝洗衣房方向流动。

4. 布草库内应考虑纺织品的分类、储藏、修补、盘点以及发放床单、桌布和制服等所需要空间。

5. 洗衣房会使用洗涤剂、去污剂等含有气味或有毒化学品,应有良好的通风排气。

6. 洗衣房地面应做到250-300mm降板处理,设置有效的防水处理和排水设施。

7. 洗衣房净高不低于3m。外露柱子和墙壁的阳角应做橡胶或金属护角。

8. 洗衣房需要使用蒸汽。

9. 污衣滑道(槽)必须与污衣间紧密联系,直通洗衣房。不设污衣滑道时,由服务员各层收集后送至洗衣房。

客房部

1. 客房部又称管家部,负责客房打扫、清洁和铺设等工作,并提供洗衣烫衣、客房设备故障排除等服务。位置应与洗衣房紧密相连

2. 客房部必须与服务电梯直接相邻,并方便从员工更衣室到达。

3. 布草发放台附近应留有一定空间,避免排队等候的员工影响服务通道交通。

4. 小型酒店与采用分散式客房布局的酒店的客房部一般采用集中式管家服务与布草管理。大中型酒店采用非集中式管理,在各客房层或隔层设服务间,与服务电梯比邻或贴近。

后勤货物区

1. 后勤货物区包括卸货平台、收发与采购部、库房三个紧密联系的部分,还包括垃圾清运平台。面积可按1.0㎡/间控制。

2. 装卸货区位置应避免出现在公共视线中,做到有效遮挡。

3. 收发与采购部面积不小于20㎡,含办公室、经理办公室、库房。卸货区宜设司机休息室和卫生间。

4. 卸货平台比装卸货停车区高0.8-0.9m。卸货平台两侧应分布设置台阶和坡道,便于人行和小货件物的搬用。

5. 装卸货停车区要至少容纳两辆货车同时装卸货物。大于500间客房规模时要保证3个停车位:1个货车位,1个集装箱车位,1个垃圾车位。

6. 卸货区要提供给水、排水、电源接口,以便冲洗清洁。地面应有适当坡度。

7. 卸货平台深度不小于3m,应与库房地面同标高。

8. 垃圾站设在垃圾装运平台处。垃圾装货平台与卸货平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分区设置,确保洁污分流。必须满足卫生防疫要求。

9. 垃圾站包含垃圾冷库、可回收物储藏室、洗罐区。洗罐区须配备冷热水、排水和电源接口

10. 酒店需要大面积的库房,分总库房和分库房,且有明确的功能分配:家具库(十分重要,应靠近多功能厅、会议室等服务空间设置,面积按服务面积的15%-20%控制)、餐具库(瓷器库、玻璃器皿库)、酒和饮料库、贵重物品库、工具文具库、电器用品库等。

厨房基本内容

1. 厨房的面积与旅馆餐厅的规模大小和类型定位有直接的关系,一般不少于餐厅面积的35%,或按0.7-1.2㎡/餐座计算,

2. 大型旅馆除主厨房外,还为宴会厅、全日餐厅、中餐厅、风味餐厅等配备分厨房或备餐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厨房系统,迅速地满足各处餐饮服务

主厨房亦中央厨房,集中将各类原材料粗加工成半成品,提供给各餐厅厨房使用,同时还承担面包糕点的制作,配备主厨办公室和存放食品、酒水、餐具、桌布等的库房和橱柜。

3. 厨房最好与餐厅在同一层紧邻布置,传菜便捷,并且不应与客人流线交叉。厨房与餐厅分层设置时,可将粗加工的主厨房布置在下层,并设专用餐梯送往各餐厅厨房,同时设垃圾梯收集垃圾运出。

4. 厨房内部一般分为准备区、制作区、送餐服务区(备餐间)和洗剂区4个功能区块

5. 备餐间是厨房与餐厅的过度空间,在中小型餐厅中,以备间的形式出现;在大型餐厅以及宴会厅中,为避免餐厅内送餐路线过长,一般子啊大餐厅或宴会厅的一侧设置备餐廊;若仅仅是单一功能的酒吧或茶室,备餐间又称作准备间或操作间。

厨房设计要点

1. 厨房平面布置要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尽量缩短交通运输和操作路线,避免交叉,且宜布置在同一平面层上。

2. 避免生食与熟食、干食与湿食、净食与污物的交叉混杂,满足食品卫生要求。

3. 厨房净高不低于2.8m,隔墙不低于2.0m,对外通道上的门宽不小于1.1m,门高不低于2.2m其他分隔门宽度不小于0.9m,厨房内部通道宽不小于1.0m。通道上应避免设台阶。

4. 所有厨房楼地面应做结构下沉地面,一般下沉300mm,下沉地面必须铺装优质防水材料,并且沿墙卷出地上150mm。下沉范围内做排水沟或地漏,排水沟净尺寸宽度不宜小于250mm,深度不宜小于200mm,排水沟尽量环通避免死角,沟内做1%坡度接地漏,其他部位在安装厨房设备管线后填充材料,再做易清洗防滑地面。地面排水坡度以2%为宜。冷盘间不应采用排水明沟形式。

5. 大型冷冻库和冷藏地面应与主厨房地面平齐以便推车进入。冷冻库、冷藏库地面应下沉至少150mm,设置保温板、做保温处理。

6. 厨房地面应采用防滑、耐酸、耐磨、易清洗材料,地面应做好防水,侧墙做好防潮处理。

7. 所有柱、墙阳角均应做不锈钢或橡胶护角,保护高度2m,墙踢脚带卫生圆角。

8. 厨房应合理组织排气和补风。

9. 在厨房外适当位置设员工卫生间,更衣间和厨师长办公室可设在厨房内。

10. 客房服务部分应有足够空间停放推车,位置靠近烹饪部分和服务电梯。

11. 厨房与餐厅连接尽量做到出入口分设,使送菜与收盘分道,并避免厨房气味等窜入餐厅。

工程部与设备机房

1. 酒店工程部由工程部、维修部、设备部与机房构成。

2. 工程部包括工程总监室、工程专业人员工作区、图档资料室。

3. 维修部包括木工间、机电间、工具间、管修间、建修间、园艺间和库房。其中油漆、电焊工作间应注意加强排风、滤毒和防火措施。

4. 工程部和机房与其他类型公建设有区别,包括高低压变配电室、应急发电机房和储油间、生活水池和水泵房、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中水处理机房和水池泵房、冷冻机房、锅炉房、热交换站、IT机房、弱电机房和各层空调机房和变配电间、消防监控中心。

5. 机房应集中布局,靠近负荷中心。

6. 各类泵房和机房应注意隔声、减噪处理,避免对公共区的噪音和振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