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
定义
步行商业街是由步行通道及其两侧众多商店组成的线性商业空间。步行商业街包括室外步行街、室内步行街、地下步行街。步行商业街还可以通过平面空间组合拓展为步行商业街区及购物村。由城市中心传统街道演变而成的步行商业街,常常有限制地允许机动车辆通行。
分类(空间类型)
室外步行商业街:室外步行商业街的行人活动受气候和天气的影响较大。步行街的空间尺度、建筑模型、建筑风格和环境氛围因地制宜,变化多样,业态构成各具特色。
室内步行商业街:常用采光顶覆盖的全天候步行商业街。
地下步行商业街:城市地下的线性或网状的步行商业空间,一般常与城市地下公共交通枢纽或人防工程结合建设。
购物村:由空间和布局较自由的若干特色精品店集聚而成,整体形态类似村落的步行商业街区。其建筑常具有独特浓郁的个性化风格。
交通组织模式
人车平面分流:在步行街(区)两侧规划车行交通和停车场库是最理想的交通组织模式。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将步行街(区)原有交通流合理地组织、分流到其周边的城市道路。
实例:哈尔滨中央大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
人车立体分流:由城市中心交通干道演化而来的步行商业街(区),当原有车流难以分流到步行商业街(区)周边道路时,则须将人车立体分流。目前常用架空步行桥、下沉车道、地下交通通道等方式。
实例:北京西单商业街、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人车限时分流:当步行商业街(区)必须有后勤服务车辆进入时,以及夜间人流稀少时,常常采用机动车辆限时段进入来达到保证人流购物安全的目的。
实例:日本银座大街(在星期天禁止机动车通行)
车辆限速限区:当步行商业街(区)必须有公共交通和服务车辆穿行时,常常采取措施限制车辆的行驶区域和行驶速度,以保证步行人流的安全。
实例:北京王府井大街、重庆三峡广场、日本横滨马车道商业街。
注:保证步行购物安全与便捷,以及顾客停车方便是步行街(区)交通组织的基本要求。
城市机动车道处理方式
合理组织步行商业街周边的城市交通道路、保证步行购物安全与便捷,是步行街规划与设计中的基本要求。理想的方式是在步行街两侧规划车行交通,但城市中心的道路却常常因为车流繁忙难以分流改道,因此须将车行道路与步行路线分离。目前常用立体分层处理方式,如用架空步行桥、下沉车道、地下交通通道等方式取代传统的平面分流方式。
区位及环境条件
1. 应考虑基地在城市所处的位置、商圈影响力的大小,以及区域周围地区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和收入、年龄结构、职业特征、文化程度及家庭组成等因素)。
2. 应考虑基地周围街道的车辆分流能力,能否容纳因步行街的设置而增加的交通量。
3. 应考虑区域及周边的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设施的配备状况——公共交通路线及车站(轻轨、地铁、公交、电瓶车等)、出租车临时上下客点及停车场。
4. 应充分考虑步行人流到达基地的便捷性——步行人流的构成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流动规律。
5. 应充分考虑步行人流到达基地的安全性及舒适度。
6. 应考虑基地条件是否便于妥善处理后勤货运流线、装卸货场、运输工具停放、物业管理、消防扑救及紧急疏散等。
7. 应考虑地形利用,以创造独特景观效果和空间环境。
8. 应考虑基地的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以布置相关管线和设施,进行绿化植物栽种。
9. 应考虑城市洪水位及极端气候对基地的不利影响。
步行商业街形式类型
线型:单核一侧延伸、单核双侧延伸、单核放射型、哑铃型双核、杠铃型双核、双核放射型;
网络型:复线双核、复线多核;
复合型:团块式双核、团块式多核。
步行街道尺度控制
步行商业街应综合考虑其功能、环境等要素确定适当的长度,太长使人疲惫,太短又难以产生聚集效应。其宽度应有利于营造空间亲切感,便于顾客闲逛,不宜过宽,可根据两侧建筑的长度和高度合理确定。
国内步行商业街长、宽度示例(单位:m)
北京王府井大街:街道长度:1600;街道宽度:40;
上海南京路:街道长度:1200;街道宽度:18~28;
哈尔滨中央大街:街道长度:1450;街道宽度:21.3;
重庆解放碑步行商业街:街道长度:480;街道宽度:32;
成都春熙路:街道长度:1100;街道宽度:20。
国外步行商业街长、宽度示例(单位:m)
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街道长度:1500;街道宽度:40;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街道长度:1880;街道宽度:80;
英国伦敦牛津街:街道长度:2000;街道宽度:24;
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街道长度:900;街道宽度:30。
韩国首尔市明洞大街:街道长度:1500;街道宽度:12。
不同环境条件中的步行距离建议(单位:m)
100~200:吸引力不强时;
300~400:有吸引力但气候不良条件下;
700~800:有遮盖具有吸引力时;
1500:最大步行距离。
街道宽度选择
1.交通组织方式
步行车道分离:街道宽度:10~16m;
步行专用街道:街道宽度:6~16m;
2.路面铺装:街道宽度:6~16m;
3.顶盖:两侧设:街道宽度:14~16m;全盖顶:6~8m;
4.行道树:单侧:街道宽度:12~16m;双侧:街道宽度:16m;
5.街道设施:设置:街道宽度:12~16m。
空间分区
专用步行街空间分区与环境要素
空间分区
商业、步行空间、休息停留区、应急车行通道、休息停留区、步行空间、商店。
环境构成要素
店面展示:功能:传达商品信息,刺激顾客购物欲望;内容组成:广告、招牌、橱窗陈设;
街道设备:功能:提高环境舒适度;内容组成:公用设施、景观、休息、卫生、信息、安全设备。
绿化植物:功能:美化环境和景观条件,体现地域性。内容组成:行道树、植栽、草坪、花坛、水景、雕塑、小品。
铺地材料:功能:步车分离,保证步行安全,建立与城市协调的交通系统;内容组成:步行分离交通管理措施、步车分离空间设计;
标识信号:功能:适应顾客行为需要,提供时空认知坐标;内容组成:定点标志、定向指引系统、报时装置。
过渡空间:功能:联系建筑和城市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内容组成:骑楼、拱廊、遮阳、出挑。
内部流线
步行街内部流线系统构成与设计要点
人流系统
1. 步行街及其节点广场所组成的线性空间,或结合人行天桥、高架步道、回廊,或连接地下交通枢纽和地下步行街,共同形成步行网络。
2. 除了满足速达性和易达性之外,还应考虑舒适性、安全性,以及整个流线的趣味性。
3. 处理好车行交通系统与步行交通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转换。
4. 利用自动扶梯、踏步、缓坡、楼梯及天桥步道,提高竖向交通的便捷度。
5. 利用基地地形,建筑采用多种接地方式与街道空间产生对话,增加空间变化。
车流系统
1. 步行街与城市主次干道垂直时,宜设置主入口广场,主要供人流集散,也可供公交车辆停靠。
2. 尽量利用与步行街平行的道路满足社会车辆进出车库或地面停放需要。
3. 妥善安排到达步行街的公共交通停靠站点。步行街出入口宜选在几条公交线路停靠站服务半径的交汇处。
4. 为步行街(区)服务的车行系统应综合利用地面层机动车道、地下车道、天桥、高架轻轨等交通条件,形成复合式的立体车行系统。
5. 步行街若允许自行车穿越则应增设自行车停放场。
货流系统
1. 尽量利用与步行街平行的道路或步行街地下空间,解决步行街的后勤服务通道及装卸货场地问题。
2. 因为条件限制不能设置专用后勤服务通道时,可利用步行街的非营业时间进行后勤服务。
消防安全
1. 利用传统街道改造的步行商业街,其街道最窄处不宜小于6m。
2. 新建步行商业街内消防车道的设置应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相关规定。专用步行街的消防车道设置应首先考虑街道景观及空间效果。其设置要点:第一,宜“隐形”,采用和步行区相同或相似的铺地;第二,宜”畅而不通“,多采用曲折的蛇形通道,但宽度应保证消防车运行。
3. 步行商业街上空如设有顶盖或悬挂物时,净高不应小于4m。
无障碍设计
1. 街道应有供行动障碍者轮椅通行的无障碍坡道。
2. 街道有高差的地方尽量采用坡道;必须设置踏步的地方,附近也一定要有供轮椅上下的坡道。
3. 步行街休息区应有供轮椅停放休息的地方。
4. 商业设施停车的入口附近要设专供行动残障者停车和上下车的车位,禁止其他人占用。
停车场(库)
步行商业街(区)的主要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库),并应与城市公共交通有便捷的联系。停车场类型有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库和多层停车库。
停车场(库)布置类型及特点
地面停车场:
1. 停车场直接位于地面层,造价较低但占地面积大。
2. 夏季应考虑车辆遮阳问题。
地下停车库:节约用地,与购物空间联系紧密,可避免恶劣气候的影响,但造价较高。
多层停车库:
1. 一般独立设置在建筑物附近,利用地面走廊、地道或天桥与购物空间联系。
2. 也可与购物空间水平紧邻设置,或在购物楼层并行直接设置(如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车辆可达各个商业楼层。
3. 也可在购物空间以上的楼层和建筑屋顶设置,与购物空间联系紧密。
货运交通组织方式:
后街支道、后院货场、地下货物通道。
布局模式及特点
直线形:一般适用于平原地区,形状单一,应控制长度,避免单调。
折线形:连续性强,对地形平面和高差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弧线形:空间流动性强,可扩大商业店面的可视度。
自由曲线形:空间流动,趣味性强,可扩大商业店面的可视度。
组合形式及特征
十字形:有明确的步行主轴,且呈十字相交,具有一定的向心性。
实例:重庆解放碑步行街。
网格形:没有明确的步行主轴,公共空间结构为均质网格状,具有均好性。
实例:成都宽窄巷子。
树枝形:步行空间沿一条结构主轴呈树枝状伸展开,串联各广场空间,具有一定形态自由性。实例:哈尔滨中央大街。
放射形:步行空间从中心广场形成放射轴线,以环状次要步行空间联系各主轴,具有很强的向心性。
实例:宁波天一广场。
剖面空间形式
梯街式:两端地面有较大高差的步行街,用踏步和坡道联系地面高差。地形适应性强,层次丰富,自由灵活,空间感受丰富而独特。
廊道式:沿多层公共廊道布置商铺的模式。利用空间,节约用地,分散人流,但设计时应注意上层空间与地面的自然联系。
地下式:沿地下公共步行道布置商铺的步行街。扩大商业空间,不受地面影响,但空间比较封闭,应注意消防设计以及自然通风采光。
单边街:商铺沿步行通道一侧布置的步行街,常见于山地城市。形成的原因多是受到地形限制,街道背山面水。
剖面设计
街道剖面有两种:纵剖面主要反映街道两侧的建筑立面和地面高差变化;横剖面主要反应街道宽度,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层数,以及建筑的屋顶形式、墙身和剖面处理。
用H代表建筑高度,D代表街道宽度,则:当D/H<1时,街道两侧建筑的视觉形象相互有干扰,街道空间封闭感较强,令人感到紧迫;当D/H=1时,街道空间感觉较亲切;当1.5/D/H<2时,街道空间比例会令人感到舒适。
街道D/H的关系:D/H越大越有远离感。
从视觉角度看,若以30°的角度左侧或右侧看去,其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比例存在以下关系:不低于1:4时,界定感较弱;为1:3时,界定感增强;到1:2时,界定感很强;若小于1:5时,界定感不复存在。如果街道十字路口或广场的空间界定感较弱,可用雕塑、喷泉、纪念碑等吸引视线,从而创造场所感。
街道边缘空间组织方式
街道的侧界面应有某种程度的通透感。这种通透感通过调整街道一侧建筑之间的间距来实现,建筑之间间距较小则容易形成“街墙”,增大街道空间的封闭感和压抑感。
建筑与街道空间的结合方式:
开敞式、灰空间式、拱廊室、地下式
街道立面设计
街道立面是沿街所有个体建筑立面组成的连续界面,是街道空间的侧界面。街道立面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与步行街主题相符合的建筑风格,在照顾街景多样化、特色化的同时,注重连续性、整体性;其次应该根据街道空间营造目标考虑建筑高低和立面凹凸变化,同时对建筑色彩的搭配和街道天际轮廓线进行整体考虑。
立面设计要点
街道立面:
1. 步行商业街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宜在1:3~1:1之间。
2. 当步行商业街建筑的高度超过人的正常视觉范围时,可通过建筑后退、建筑顶部退台、添加遮挡物等设计手法,使步行街街景限制在人眼正常视觉范围内。
3. 应谨慎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防止光污染。
4. 应考虑街景中店招、广告位及橱窗的效果;应有总体控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影响步行街的整体风貌。
5. 应控制建筑实墙面所占的比例,宜强调店面的开放性与通透性。
色彩配置
色彩基调:
1. 应审慎确定步行街整体和建筑个体的色彩基调。
2. 基调色宜采用高明度和低彩度的暖灰色,常用色彩有浅米黄、浅灰及浅棕色。
3. 基调色使用面积应大于建筑外墙面总面积的70%。
辅助色彩:
1. 主要构件和重点部位(店徽、入口雨篷、标志物等)可按形体构成特点及商业需要,运用相应的对比色调,突出商业建筑的可识别性。
2. 应控制辅助色在建筑外立面中的面积比例,一般应为建筑外墙面总面积的20%~25%;点缀色作为强调街景外观的色彩,一般占建筑外墙面总面积的5%~10%。
协调环境:应充分考虑地区、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与基地周边环境相协调;在历史文化街区,应重点考虑其色彩风貌的文化传承。
天际线:应根据步行街(区)所处地域的城市文脉、自然环境与街区的业态构成,综合考虑各建筑单体的形体尺度,塑造连续而富有特色的天际轮廓线。
街道地面设计
应根据街道空间的功能分区和气氛营造进行街道地面的设计。其材料、形式与色彩的选择应关注地面的通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合理性。
地面设计要点
人性化
安全性:
1. 地面应耐磨防滑。
2. 阴影区的地面宜采用明快的暖色铺地;在阳光较强的区域宜采用暗色、质地粗糙、反射能力弱的铺地。
舒适性:
1. 尽量使地面铺装图案的方向趋势与人流方向一致。
2. 应以20~25m为单位,使街道空间中的铺地有节奏地重复变化,对人群产生流动与停息的暗示。
3. 对街道及其节点空间与核心空间选择合适的铺地类型,尽量避免采用松软、易剥离脱落及凹凸不平的铺地。
经济性
接地方式:山地城市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建筑接地方式,且着重处理好垂直交通问题。
辅助设施:包括绿化设施、水景设施、街道家具、灯光照明、以及公共市政服务设施,如休息座凳、公共厕所、饮水点、垃圾箱等。
地面功能分类与铺装
流动空间:流动空间是组成步行环境的主要骨架,是铺装设计的主体部分。
铺装要点:应产生一种节奏感来引导人流,而最简单的节奏就是不断重复。
集散空间:集散空间是步行街出入口或大型商业服务、娱乐休憩设施出入口前,供人流进出短暂驻足的空间。
铺装要点:在步行商业街的出入口可以以地面铺装的方式形成醒目的标识,暗示街道空间的起始。在大型商业服务、娱乐休憩设施出入口前,则采用不同构形、色彩、材质的铺装,提示集散空间的范围,并突出建筑物的重要地位。
停留空间:停留空间主要是为人流短暂停留休息而提供的空间。
铺装要点:可以通过树木围合、地面铺装的变化划分出界限,其中设置座凳等休息设施,强化空间的场所感。较大型的停留空间还可以作为餐饮、聚会、交谈、信息交流等活动的场所,除了精心设计地面外,还可以布置绿地、水景、雕塑等环境景观设施和其他服务性公共设施,活跃步行街的环境气氛。
空间序列
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是指街道空间起、承、转、合的连续变化。它构成了街道空间的秩序,赋予空间连续而有渐进层次性的整体动态感受。街道空间序列可由出入口空间、线性引导空间、节点空间与广场(或中庭)空间等部分组成。
入口空间应通过相应的造景手段,增强标志性,吸引人流,并满足人车流集散需要。线性引导空间应注重步行人流的密度、舒适性与通达性,符合购物人流的行为心理。节点空间应注意配备人性化的环境景观设施和街道家具,便于步行人流的驻足停留与休闲交流;各节点空间应注意景观主题的策划与承接,过渡自然,步移景异。广场或中庭空间常常位于步行街(区)的核心位置,需要突出地展现步行街(区)整体的空间和景观主题,具有较大的空间容量,其环境景观设计和空间设计应注重人们的体验性与场所感。
入口
步行街的入口应该有很强的标志性与领域性,也应具有开放性与吸引力。
街道入口空间布置
传统室外步行街入口:常用牌坊、门楼作为入口界定标识,不仅起到地段、区域的划分作用,而且便于组织区内、区外空间及管理,牌坊和门楼常常成为街景的画框。
西方现代步行街入口:多用广场空间作空间过渡,借助于街饰要素如雕塑、钟塔等强化空间的意义。
室内商业街入口空间:常将步行街顶部拱廊露明形成明显的入口空间,有很强的诱导性。
地下商业街入口空间:常采用下沉庭院或半开敞的下沉广场作为入口,应注意强调其与地下空间的过渡性和引导性。
节点空间设计
在较长街道的交汇处、转折处,或空间变化处,常常用小广场或小绿地供人们停留和小憩。节点空间对于小的街道、较长的街道及曲折的街道尤其重要,它们与较重要的建筑结合,在空间序列中起着承接转换的作用。在内容及景观设施配置上,节点空间要尽力为高潮空间体验的到来做铺垫。如绍兴越城传统文化街上有多处这样的停顿处,形成了该段步行街的公共中心。
广场和中庭
广场在室外通常是较为大型的开放性空间,在室内常覆以采光顶,以中庭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庭和广场是步行街空间序列的高潮,集中了大量的人流、视觉景观与公共活动,是集休憩、交往、观赏及饮食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空间,也是步行街人流水平和竖向流线的转换处。
除了考虑功能上的分区——休息区、演出区、展示区、文化民俗区、观景区外,也应重点突出环境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如花坛、水景、小品标志、观光电梯和自动扶梯等。
街道环境要素
自然景观
植物:
1. 步行街的植物有地栽、池栽、盆栽等栽植方式,应结合空间氛围需要和环境条件综合运用。
2. 有车辆通行需要的步行街应保证安全,树木的位置应有效分隔人和车,且街道拐角40~50m范围内不宜种树。
3. 树间距以4.5~7.6m为宜,既能形成浓荫遮阳,又能在视觉心理上起到分隔作用。
文化景观
街灯:
1. 灯具造型应以步行街空间主题和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2. 作为整体一般照明的步行街不高于20m。
3. 应控制街灯的亮度,避免产生眩光。
铺地:
1. 注意选择铺地的材料、色彩及组合图案设计。
2. 应选择施工简单、易维护、防滑、安全的铺地材料。
街道家具、小品及标识:
1. 街道家具如座凳等应有助于行人聚集交往,营造轻松氛围。
2. 小品如喷泉、雕塑等可吸引视线,也能突出街道的主题和文化氛围。
动态景观
动态的人与物:
1. 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视觉愉悦和心理享受需要。
2. 动态的事物也是营造步行街环境氛围的良好景观,如喷涌的清泉、飘飞的彩带、快递上升的观景电梯和扶梯。
丰富的要素:建筑的门窗、广告、店招、标识、路牌、以及它们的色彩等都能吸引视线,但要避免杂乱。
光影的变化:
1. 多彩变化的霓虹灯,以及运用光电技术产生的虚拟景观等都能吸引视线。
2. 树木的光影变化可增加街道氛围。
建筑景观
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建筑形态能给街道带来不同的风格特征,且能起到标识的作用。
整体性和互补性:
1.街道两旁建筑高度不应有较大的落差,除非有其特别的象征意义或标志性。
2.在追求风格和色彩多样性的同时,应保证整体协调。
3.引人注目的单体建筑可作为标志物布置在节点或街道转角处。
街道环境要素构成
考虑建筑高度H与街道宽度D之比值D/H;建筑立面造型及色彩处理;商业广告等凸出墙面装置的尺度及悬挂方式;植物种类、形态、色彩选择;遮阳凉篷的设置高度和宽度;公共设施种类、位置、造型设计;路面材料、铺装设计。
服务设施
交通设施
公共汽车站:设置原则:步行商业区的出入口附近。
停车场:
设置原则:宜设地下或地上多层停车场,露天停车场多围绕步行街出入口布置。
参考数据:国外商业中心常按:1台/100㎡(建筑面积)*自备车购物顾客占顾客总数百分比=停车场停车台数计算。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利用内庭设临时停车场。
公用设施
路灯:
设置原则:可按10~15m间距设置,照度50lx。
参考数据:步行商业街内宜小于6m。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108支(11m/支)。
公共厕所:
设置原则:宜设于休息场地附近与绿化配合。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1所(1120m/所)。
绿化
行道树:
设置原则:选择适宜树种及栽植形态并考虑与休息设施结合。
参考数据:行栽距6~9m或0.9~1.5m宽。
花草坛:
设置原则:宜与休息设施组合设置。
参考数据:土壤深度:草木>0.15m,矮树>0.3m,高树>1.5m。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各商店前均有。
休息
座椅:
设置原则:按不同部位考虑形式及布置方式。
参考数据:双人椅长1.5m,坐面高0.38m,椅背0.8~0.9m。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1处(1120m/处)。
卫生设备
饮水器:
设置原则:功能与装饰结合,保证视觉洁净感。
参考数据:高度0.8m为宜。
烟蒂筒:
设置原则:放置在公共空间较隐蔽的部位。
参考数据:高度0.8m左右,筒型直径0.35~0.55m。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37个(30m/个)。
垃圾箱:
设置原则:造型醒目,便于清除废物,与休息设施结合。
参考数据:高0.6~0.9m。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5个(22.4m/个)。
标识及设备
电话亭:
设置原则:选择人群聚集场所设置。
参考数据:正方形0.8m*0.8m,高度2.0m。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16个(70m/个)。
悬挂式电话机:
设置原则:色彩醒目、视线通透、局部围合隔声。
参考数据:电话设置高度1.5m左右,残疾人用0.8m。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4个(280m/个)。
指路标:
设置原则:设置在方向变换之处,以及大量人群聚集停留场所。
参考数据:高度2.0~2.4m,字体8cm以上(视距6m以下)。
标识牌:
设置原则:符号含义清晰、醒目、美观。
参考实例:16个(70m/个)。
导游图:
设置原则:设于出入口、节点、广场等部位,以及人群停留处。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2个(560m/个)。
报时钟:
设置原则:功能与装饰相结合。
参考数据:高6m以下,钟面直径0.8m左右。
参考实例:5个(224m/个)。
雕塑小品:
设置原则:考虑城市文脉及场所行为设计造型。
参考实例:东京银座商业街5个(224m/个)。
路面铺砖:
设置原则:表面光洁、防滑、色彩宜人。
参考数据:以0.3m*0.3m~0.45m*0.45m为宜。
车挡房拦:
设置原则:根据交通状况考虑固定式或活动式。
参考数据:高度0.6~1m为宜。
室外步行商业街
商业建筑沿城市步行交通线排列,构成室外的步行街道空间。其街道上的行人活动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步行街的空间尺度、线性及其建筑的规模常因地制宜,变化多样。街道空间的类型及业态构成也各具特色。对所在市镇的风貌有较大的影响。
概述
室内步行商业街,在城市更新中,在原有街道上空加顶盖,通过交通控制和街道环境的处理,使之变成带有室内性质的街道。室内步行街不仅消除了恶劣气候对购物行为的影响,也是城市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室内步行商业街设计要点
人性化:
1. 宜设置顾客休息处、吸烟室等。顾客休息处面积宜按营业面积的1%~1.40%计。
2. 宜设服务问讯台,应设公共卫生间。
界面
侧界面:
1. 直线型侧界面,街道方向感和引导性强。
2. 曲线型侧界面,增强街道的流动性。
顶界面:
1. 步行商业街上空如设有顶盖或悬挂物时,净高不应小于4.00m,其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并采用安全的材料及构造措施。
2. 不同材质的顶界面有不同效果,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打造顶棚天幕,创造特殊的声光效果。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营业厅内设置的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动扶梯倾斜角应小于或等于30°,自动人行道倾斜角不应超过12°;
2.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上下两端水平距离3m范围内应保持畅通。
采光通风:
商店建筑应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当采用自然通风时,其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楼)地板面积的1/20;如果自然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满足上述要求,应设置通风或空调系统;通风或空调系统的设计新风暴应满足国家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要求。
连续排列商铺间的公共通道最小净宽度(m)
主要通道:4.00(3.00),并不小于通道长度的1/10(1/15)。
次要通道:3.00(2.00)
内部作业通道(按需要):1.80
注:
1. 括号内数字为公共通道仅一侧设铺面时的要求;
2. 主要通道长度按其两端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算。
营业厅的净高和通风方式
最大进深与净高比:
自然通风(单面开窗:2:1;前面敞开:2.5:1;前后开窗:4:1)、机械排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5:1、空气调节系统:不限。
最小净高(m):
自然通风(单面开窗:3.20;前面敞开:3.20;前后开窗:3.50)、机械排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3.50、空气调节系统:3.00。
注:营业厅净高应按楼地面至吊顶或楼板底面障碍物之间的垂直高度计算。
室内步行商业街类型
半开敞式、半封闭式、全封闭式
室内步行商业街顶盖设计
室内步行商业街拱顶类型
多折圆拱顶、密肋双坡顶、高架天窗顶、桁架双坡顶、双坡顶、高低层连接坡顶、半侧透光圆拱顶、单侧商场半圆拱。
顶盖排烟方式与清扫
室内步行商业街排烟方式
1. 拱顶排烟方式:利用开启天窗排除各层烟雾;
2. 分层排烟方式:三层烟雾由拱廊上部的设备排除;
3. 设备排烟方式:楼层部分烟雾由开启天窗排除、由自动下降隔烟罩收集烟雾,从机械排风管道排除;
4. 侧天窗排烟方式:利用烟感器控制天窗开启排除烟雾方式;
5. 封闭拱顶利用设备排烟方式:利用抽风机抽除内部烟雾方式。
特点
地下商业街具有节能、节地的优点,但必须注意抗震、防火、防水和安全疏散设计。地下步行商业街还可与其他地下空间结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目前常见的形式有:和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结合,和人防战备工程结合,和过街地下通道结合,和地下交通枢纽结合。
布局模式
地下商业空间的连接模式
枝状串联模式:通过地下步行主通道将其两侧的地下商铺联系起来,形成枝状格局;适用于商铺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优势是定位感和方向性强,商铺的可视性和可达性较好,并且灵活性较高,便于改建和加建。
网状串联模式:地下步行主通道穿越各商业建筑,将其主要节点、中庭、广场串联起来,形成网状格局;适用于各商业建筑规模较大的情况,能够有效提升商业建筑纵深的空间价值。
核心发散模式:在城市广场、十字路口、交通换乘枢纽等部位形成地下步行系统的核心节点,并向外辐射扩展,形成掌状格局。核心节点是整个地下步行交通体系的转换中心。
复合模式:随着地下空间利用范围的扩大,地下空间开发方式趋于复合。可以综合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形成复合化的地下步行商业系统。
路网结构形式
在地下商业空间内,方向感不如在地上空间那样容易识别,混乱的路网会使人们迷失方向,从而找不到出入口。不同的路网结构形式对人们的方向感的提示度都有不同。在设计时,可通过尺度、色彩、标识等强化主要通路的导向性。在各节点须对各条通路的方向有明确显眼的指示标识。
增加地下公共空间开敞性的基本模式
吊层边厅式、地下天井(下沉广场式)、地下中庭式、下沉广场式
入口设计
地下商业街空间形态与入口位置的关系
带型地下空间:多位于城市中心区主干道下方,兼作地下步行通道,其入口常与过街横道入口结合,设置在人行道侧或建筑底层的公共大厅内。
核心发散型地下空间:核心位于城市广场之下时,主入口一般在广场中央或广场边缘均匀布置;核心位于十字路口之下时,入口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旁布置;核心在地下交通枢纽处时,常与交通枢纽出入口结合设置。
地下商业空间入口空间设计
下沉式、开敞式、门厅式、借入式、覆土式、平入式
购物村
购物村是室外步行商业街的一种特殊形式,由若干低层的商铺集聚,空间形态较自由,类似传统的自然村落。购物村环境景观设施配备齐全,注重场所的文化性与体验感。商铺除精品店之外,一般还设有美食餐饮、休闲娱乐等多样化的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