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院馆
定义
体育馆是配有专用设备,能够进行球类、体操(技巧)、室内田径、武术、拳击、击剑、举重、摔跤、柔道等单项或多项室内比赛和训练的体育建筑。
分类
体育馆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四种
1.按座席规模分类:(观众席容量/座)
特大型馆:10000以上
大型馆:6000~10000
中型馆:3000~6000
小型馆:3000以下
2.按比赛使用要求分类:
特级:举办奥运会、亚运会及世界级比赛主场馆
甲级:举办全国性和单项国际比赛
乙级:举办地区性综合运动会和全国单项比赛
丙级:举办地方性、群众运动会
3.按服务对象分类:
竞技观演型体育馆:主要服务于大型体育赛事。
群众健身型体育馆:主要服务于社区体育、全民健身、休闲、娱乐,兼顾中小型体育比赛。
学校体育馆:主要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集会等功能,兼顾体育比赛和群众健身。
4.按功能特点分类:
多功能综合体育馆:具有空间弹性,功能多元特点,可满足多种体育比赛和观演、集会、展览等使用要求。
专项体育馆:服务于单一、专项体育比赛,如自行车、网球等。
设计要点
1.合理确定体育馆建设等级和规模,并根据场馆的建设目标、服务对象确定场馆的功能组成。在满足竞技使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功能综合利用的可能性,以提高场馆利用率。
2.当体育馆作为比赛场馆时,应满足体育工艺和电视转播的要求;除比赛场地外,还应考虑竞赛规则或有关国际单项组织提出的对热身场地和练习场地的要求。
3.作为综合性设施进行多项竞技和训练使用时,应根据开展的运动项目和相应的竞赛规则要求,合理确定比赛场地尺寸、设备标准和配套设施,并据此进行建筑设计。
4.当除体育项目外考虑多种使用时,应在场地、出入口、相关专用设备、配套设施上提供可能性;应考虑对原有专用场地面层的保护或采用可拆卸地板;屋盖结构应留有增加悬吊设备的余地;同时应满足相关使用功能的安全要求。
5.合理进行结构选型,在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性的基础上,注重节能、节材,经济适宜。
6.当利用自然采光时,应考虑体育比赛和多功能使用时对光线的不同要求,配备必要的遮光和防止眩光设施。
7.学校体育馆应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和使用特点,并兼顾对社会开放的可能性。
8.体育馆作为大量人流聚集的场所,应确保安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作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使用。
面积指标
体育馆规划指标应按规范及《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体育馆建设标准》执行。
市级体育馆用地面积指标
1.100万人口以上城市:
规模(千座):4~10
用地面积(千㎡):11~20
2.50~100万人口城市:
规模(千座):4~6
用地面积(千㎡):11~14
3.20~50万人口城市
规模(千座):2~4
用地面积(千㎡):10~13
4.10~20万人口城市
规模(千座):2~3
用地面积(千㎡):10~11
注:1.当在特定条件下,达不到规定指标下限时,应利用规划和建筑手段来满足场馆在使用安全、疏散、停车等方面的要求。
2.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体育馆根据人口规模分级对应的建设规模
体操单座面积指标:4.3~4.6㎡/座,存在于200万以上人口,座席数12000~10000。
体操单座面积指标:4.5~4.6㎡/座与手球单座面积指标:3.7㎡/座,存在于100万以上人口,座席数10000~6000(不含10000)。
手球单座面积指标:3.7~4.1㎡/座存在于50万以上人口,座席数6000~3000(不含6000)。
手球单座面积指标:4.1~5.1㎡/座存在于所有人口规模,座席数3000~2000(不含3000)。
注:
1.体育馆座席为10000~6000座时,分别按体操和手球计算单座建筑面积。
2.2000座以下体育馆以10000㎡为上限。
3.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可设置次一级(所在地的行政级别)的体育馆,其规模应按6000座以下体育馆确定。
4.数据引自《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体育馆建设标准》。
规划原则
1.注重不同规模等级体育场、馆的服务范围,形成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城市体育场、馆规划网络。
2.全面规划近、远期建设项目,一次规划、逐步实施,并为可能的改建和发展留有余地。
3.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畅,管理维修方便,并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指标。
4.注重环境设计,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地形和天然资源(如水面、林木等),考虑地形和地质情况,减少建设投资。
5.应满足消防、疏散、安保、停车以及体育比赛时体育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并综合考虑赛时和赛后的不同使用要求。
6.合理处理赛时与赛后外部空间的多功能利用,充分发挥外部空间的城市服务功能。
7.无障碍设计应符合现行规划与标准的相关规定。
规划交通与疏散相关数据指标
出入口:≥2个;宽度≥0.15m/百人;要求: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
道路:宽度≥3.5m,总宽度≥0.15m/百人;要求:避免集中人流与机动车流相互干扰。
集散场地:指标:≥0.2㎡/人;要求:靠近观众出口,可利用道路、空地、屋顶、平台等。
注: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不同级别体育馆停车场设置
管理人员:有特级,并与运动员兼用甲级;与运动员、贵宾、官员、记者兼用乙级;与运动员、贵宾、官员、记者、观众兼用丙级。
运动员:有特级。
贵宾:有特级,并与官员兼用甲级。
官员:有特级。
记者:有特级、甲级。
观众:有特级、甲级、乙级。
注: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功能
1.功能组成
体育馆主要由场地区、训练热身馆、看台、各种辅助用房等组成,应在根据竞赛规则和有关规定满足比赛使用的同时,兼顾训练、群众健身和商业服务的需要。多功能综合体育馆的功能一般包括:体育比赛、演出、集会、展览、群众健身娱乐、体育教学和餐饮、商业等方面。
2.设置原则
以体育比赛为主,满足体育比赛的工艺要求,其规格和设施标准应符合各运动项目规则和赛事的相关规定。
分级设置,合理确定场馆等级,根据体育馆等级和赛事要求分级别进行功能设置。
综合配套,在满足比赛要求的同时,综合考虑体育馆的多功能利用,功能设置应考虑多样性和系统性,并解决好平时与赛时各类功能用房的综合利用问题。
体育馆基本功能空间组成
1.场地区
比赛场地区:比赛场地区内包括比赛场地、缓冲区、裁判席、摄影机位等。
2.看台区
观众席:普通观众席、无障碍座席。
运动员席
媒体席:媒体席包括评论员席、文字记者席、网络媒体席等。
主席台(贵宾席)
包厢
3.辅助用房
观众用房(外场):观众区、贵宾区和其他(赞助商区)。
运动员用房:运动员及随队官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查室、医务急救室和检录处。
竞赛管理用房:组委会办公和接待用房、赛事技术用房、其他工作人员办公区、储藏用房等。
媒体用房:媒体工作区、新闻发布厅和媒体技术支持区。
场馆运营用房:办公区、会议区、设备用房和库房。
技术设备用房:计时记分用房和扩声、场地照明机房。计时记分用房应包括:屏幕控制室、数据处理室等。
安保用房:安保观察室、安保指挥室、安保屯兵处等。
4.训练热身馆
训练热身馆及相关用房:训练热身场地、健身房、库房等。
流线
1.流线分类
体育馆的人员流线主要分为内场人流和外场人流两大部分。
2.人流组织
体育馆聚集大量人流,为保证人身安全和管理方便,应将不同人员的出入路线分隔开以避免交叉干扰。一般将运动员、贵宾和工作人员的用房划归为内场,观众用房划归为外场,内外场应有所分隔。宜采用平面分区与竖向分流相结合的综合流线组织方式。
观众人流最大,人流组织中应将观众人流放在首位,使其行走路线直接短捷。
流线组织应满足体育工艺要求,同时满足规范关于消防、疏散和安保的要求。
设计实践中可结合不同场地条件和功能布局对不同人流进行合理组织。同时应注重赛时与非赛时人流组织的弹性应变。
内外场人员流线
1.外场
普通观众流线:普通观众席、观众休息厅及附属服务设施。
包厢贵宾流线:包厢及包厢看台,包厢休息区。
其他流线:无障碍座席区、无障碍服务设施如残疾人卫生间等。
2.内场
运动员及随队人员流线:比赛场地、运动员休息室、热身训练馆、检录处、医疗药检等。
赛事管理人员流线:比赛场地、赛事管理办公室、裁判员休息室等。
贵宾流线:贵宾休息室、主席台、场地(颁奖)等。
新闻媒体人员流线:场地(部分记者)、媒体工作室、新闻发布厅、媒体记者休息室、媒体设备用房、媒体席等。
其他流线:场馆管理办公室、库房、设备用房等。
场地组成
体育馆场地区域组成
体育馆
1.场地区域→比赛场地区、缓冲区(→安全区、工作区:赛事管理区、新闻运行区、电视转播区、裁判工作区、教练员休息区、运动员休息区、摄像记者区、医务仲裁区、仪式文化区)
2.看台区域
3.辅助用房
4.练习馆或训练场地
设计要点
1. 比赛场地应满足运动专业协会的体育项目比赛竞赛规则;多功能比赛场地,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地着眼于各种体育运动场地的综合优化。
2. 比赛场地及周围缓冲区的外轮廓形状应结合项目特点、座席布局方式、屋盖结构选型及建筑体型等因素合理选定,以保证场地的使用效果和观众的视觉质量。
3. 在进行场地设计时,除了基本比赛场地尺寸外,还应考虑缓冲区以及必要的设备临时停放区尺寸。
4. 综合体育馆比赛场地上空净高不应小于15.0m,专项体育馆场地上空净高应符合专项的使用要求。
5. 对于采用活动座席的多功能场地,应结合体育馆剖面及赛后群众健身场地的综合利用来进行设计。
6. 场地对外出入口的数量应不少于2处,其大小应满足人员出入方便、疏散安全和器材运输的要求;多功能比赛场地还应考虑综合利用时设备器材的出入、场地内观众的疏散等。
7. 根据比赛项目的不同要求,比赛场地周围应满足高度、材料、色彩、悬挂护网等方面的要求,当场地周围有玻璃门窗时,应考虑安全防护措施。
8. 比赛场地的面层除应根据场馆级别、项目种类、使用要求和室内项目的特点决定,还应兼顾维护、管理、更换等方面的要求。比赛场地应根据体育工艺要求,预埋各种挂钩、网柱插座等体育比赛及多功能使用埋件。
9. 体育馆场地照明及声学设计应满足体育工艺及相关国际单项组织所提出的设计要求。综合体育馆还应考虑弹性设计以满足场地多功能使用时照明及音质的要求。
场地规模
1. 综合各种使用要求合理确定场地尺寸,避免场地规模过小造成使用效率低及规模过大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2. 场地形式与各单项体育场地的尺寸直接相关,一般球类馆可容纳的各单项体育场地尺寸。
3. 场地规模的确定,应考虑对多种体育比赛项目的兼容性并为群众健身提供尽量多的活动场地。
4. 对于不同比赛时场地规模的变化,应考虑利用活动看台进行调节并保证观看比赛时的视觉质量。
一般体育馆常用场地规模(单位:m)
小型(篮球/排球):(长*宽)38*27;备注:含缓冲区要求5~6m。
中型(手球/篮球):(长*宽)48*27;备注:含缓冲区要求2~4m。
大型(体操):(长*宽)70*40。
多功能Ⅰ型:(长*宽)(44~48)*(32~38)。
多功能Ⅱ型:(长*宽)(53~55)*(32~38)。
多功能Ⅲ型:(长*宽)(70~72)*(40~42)。
单项体育场地尺寸(单位:m)
1.手球
比赛场地尺寸:40*20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4边线外2最小净高9;端线外2边线外2最小净高7。
场地材质:木地板合成材料
备注:球门后3m宜设安全网或布帘。
2.网球
比赛场地尺寸:单打23.77*8.23;双打23.77*10.97。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6.40边线外≥3.66最小净高12;端线外7.12边线外4.03场地间8。
场地材质:土质、沥青、水泥或合成材料。
备注:场地区端线外有保护措施。
3.篮球
比赛场地尺寸:28*15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5边线外≥6最小净高7场地材质:木地板合成材料;
端线外≥2边线外≥2最小净高7场地材质:合成材料。
备注:限制区的中圈颜色应与球场地面颜色有明显区别。
5.排球
比赛场地尺寸:18*9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9边线外≥5最小净高12.5;端线外≥4边线外≥3最小净高12.5。
场地材质:木地板合成材料
6.羽毛球
比赛场地尺寸:单打13.40*5.18;双打13.40*6.10。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2.3边线外2.2场地间6最小净高12;端线外≥2边线外≥2最小净高9。
场地材质:木质地板合成材料浅色。
7.五人制足球
比赛场地尺寸:(38~42)*(18~22)缓冲区尺寸:端线外≥1.5边线外≥1.5最小净高7;场地材质:木质地板合成材料。
比赛场地尺寸:(25~42)*(15~25)缓冲区尺寸:端线外≥1.5边线外≥1.5最小净高7;场地材质:合成材料。
备注:端线外宜设安全网或布帘。
8.乒乓球
比赛场地尺寸:14*7缓冲区尺寸:端线外5.63边线外2.738最小净高4.76;
比赛场地尺寸:12*6缓冲区尺寸:端线外4.63边线外2.238最小净高4.76.
场地材质:木质地板合成材料,深红或深蓝色。
备注:场地周围设深色活动挡板,高度0.76m。
9.体操
比赛场地尺寸:52*26缓冲区尺寸:端线外>4边线外>4最小净高14;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2.5边线外2.5最小净高6。
场地材质:木质地板
备注:隔离挡板内不少于40m*70m(国际比赛)。
10.艺术体操
比赛场地尺寸:26*12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2边线外2最小净高15;端线外1边线外1。
场地材质:木质地板地毯
备注:场地上铺地毯,地毯下铺衬垫。
11.举重
比赛场地尺寸:4*4
最小净高4
场地材质:木料、塑胶或其他坚固材料。
备注:台面四周须涂5cm宽的色彩鲜明的边线。
12.击剑
比赛场地尺寸:14*(1.5~1.8)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3边线外≥3。
备注:如用击剑台,则台的高度不超过0.5m。
13.拳击
比赛场地尺寸:6.1*6.1;缓冲区尺寸:端线外≥0.46边线外≥0.46最小净高4;
比赛场地尺寸:(4.9*4.9)~(6.1*6.1)。
场地材质:厚毡子或橡胶垫
备注:台面周围设置4道围绳。
14.摔跤
比赛场地尺寸:12*12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3边线外3最小净高4。
场地材质:摔跤垫
备注:台子高度不得超过1.1m。
15.武术
比赛场地尺寸:14*8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2边线外≥2最小净高8。
最小净高:8
16.柔道
比赛场地尺寸:(14*14)~(16*16)
缓冲区尺寸:端线外1.5边线外1.5最小净高4。
备注:赛台上设置专用赛垫。
注:1.表内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并根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体育场地与设施(一)》08J933-1、《奥运场馆运行设计》以及现行的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各项体育项目竞赛规则进行了修正及增补。
2.每一项目中,上面一行为国际比赛要求,下面一行为热身、训练使用要求(不包含全民健身使用)。
场地布局
场地布局应该综合考虑赛时各种功能需求,并遵守各类竞技项目的比赛场地尺寸要求。具体体育竞技项目比赛场地按委托方要求布置。
场地形状
1. 根据功能要求、比赛厅形状及座席布局形式选择场地形状。综合各种要求合理选择场地形状有助于减小无效场地及面积浪费等问题。
2. 常见的场地形状有矩形、圆形、椭圆形。矩形场地应用较广,可用于各类平面的比赛厅。圆形场地多用于圆形比赛厅;椭圆形场地一般用于田径馆、自行车馆、室内田径场、冰球馆等。此外结合具体条件还有异形场地。
常用场地形状:矩形、圆形、椭圆形、异形。
场地多功能设计
1. 场地多功能是指场地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将多种体育项目或其他功能融入到场地内,根据需要进行场地功能的转换,可大大提高体育馆的使用效率。
2. 场地的多功能利用主要是赛时多功能和赛后多功能两个方面,其中赛时多功能指场地可进行多种不同的体育比赛项目;赛后多功能可分为赛后全民健身和非体育类活动项目(如文艺演出,报告展览等)。
3. 场地多功能设计应结合活动座席、活动地板、活动吊顶、活动隔断等进行综合设计。
分类与组成
1.按座席固定与否分类
可分为固定座席、活动座席和可拆卸座席(临时座席)。
固定座席为体育馆内固定设施。
活动座席可依据设计或实际赛事与训练需要展开、收起或转移,以灵活调控座席总数和场地尺寸。活动座席形式较多,如机械或人工推拉式、活动台阶式、反转滚动式等。
活动座席分类方式
动力方式:手动、电动(半自动、全自动)。
座席折叠方式:推拉折叠、下沉折叠、整体移动、复杂移动。
座椅类型:座椅型、座墩型、条凳型。
可拆卸座席通常在赛时使用,在比赛场地周边设置,供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使用;或在固定座席外围加设,以增加大型赛事观众数量,并可在赛后拆除。
2.按座席使用人员分类
可分为一般观众座席、主席台席、贵宾座席、新闻媒体席、评论员席、运动员席、无障碍座席以及包厢(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设置)等区域。各座席区要结合相应的独立出入口设置,避免流线交叉。
3.除提供坐具之外,国际上亦有一些大型场馆采用分区式站席。
常见几种活动座席形式:机械或人工推拉式、活动台阶式、翻转滚动式、液压顶升改成舞台。
座席分区:一般观众席、运动员席、评论员席、新闻媒体席、贵宾席、包厢席、无障碍座席、比赛场地。
设计要点
1. 体育馆观众席布置形式应根据项目和使用特点、疏散方式、视觉质量、体育馆造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选定。
2. 体育馆座席排布应满足总论及相关规范疏散设计要求。
3. 体育馆座席的视线和剖面设计,应遵守体育建筑专题“总论”的相关设计原则及《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的相关规定。多功能体育馆座席视线设计应尽量满足多种比赛需求,综合优化。
4. 当体育馆内设置活动座席时,应考虑其分区、形状、走道设置、与固定座席的联系、疏散方式、座席收纳方式等要求。
5. 座席应设置无障碍轮椅席位,其位置应便于无障碍观众入席及观看,应有良好的通行和疏散的无障碍环境,并应在地面或墙面设置明显的国际通用标志。
6. 当比赛场地内因使用需求设置大量临时座椅时,应同时考虑座椅的存放、搬运方式,并留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7. 应充分利用观众座席下部的空间作为辅助面积,并在条件允许时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座席布局
比赛厅的座席布局应综合考虑使用要求、视感质量、空间效果、比赛厅规模、结构特点、投资规模等因素优选其形式。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如容纳赛事与训练的不同,实际工程中常采用的座席排列方式有等排交圈、等排对称、不等排对称等,比赛厅形状有矩形、梯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U形等。考虑到场地的多功能转换,可通过调整活动座席来实现。
注:除上述座席排列方式外,可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灵活变化。
屋盖结构选型的分类
体育馆屋盖结构基本形式比较有限,但有较大的设计调控余地,常用的结构形式分类方法有两种。
按传力方式划分
平面结构:桁架、拱、折板、立体桁架;
空间结构:长壳、矩壳、圆顶、双曲扁壳、双曲抛物面薄壳、平板网架。
按形态及功能划分
桁架结构、刚架结构、拱结构、壳体结构、折板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索桅结构、膜结构、张弦结构、开合结构。
按照主要结构材料分类,屋盖结构可以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索结构、膜结构、复合木结构等类型。可根据设计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屋盖结构的组合。
定义
体育馆辅助用房是指体育馆内除比赛厅以外,辅助体育馆进行体育比赛及日常运营的用房。
组成与分类
体育馆辅助用房一般包括观众服务用房、贵宾接待用房、运动员活动用房、新闻媒体用房、赛事管理用房、场馆运营用房、安保控制用房等功能性用房及必要的设备用房、商业服务用房等。
设计要点
1. 体育馆辅助用房应结合体育馆相应的设计等级进行分级设置。
2. 当进行正式比赛时,体育馆辅助用房应满足竞赛规则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提出的各项功能和流线要求。
3. 体育馆辅助用房根据功能分区应合理安排各类人员的出入口,以保证赛时各类人员的安全和有序入场及疏散,应避免观众和其他人流(如运动员、贵宾等)的交叉。
4. 辅助用房的功能布局在满足比赛要求,便于使用和管理的前提下,应解决好平时与赛时的结合,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5. 学校型体育馆辅助用房设计时应满足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以及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兼顾为社会服务。
6. 体育馆辅助用房中有特殊要求的技术或设备用房,例如计时记分用房、灯光控制用房、电视转播用房、安保控制中心等用房,应满足体育工艺、赛事组织和相关技术设备的运行使用要求。
7. 体育馆辅助用房应结合运动员身材与尺度进行针对性设计,多功能使用时应以使用率较高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为主要对象,并兼顾其他运动项目进行设计,其中门与走道的尺寸应满足运动器材的通行需求。
8. 体育馆辅助用房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体育建筑专题“总论”有关辅助用房的要求,结合体育馆建筑特点进行综合设计。
体育馆辅助用房的组成
体育馆
1. 场地区域
2. 看台区域
3. 辅助用房:观众服务用房、贵宾接待用房、运动员活动用房、新闻媒体用房、赛事管理用房、场馆运营用房、安保控制用房、必要的设备用房、商业服务用房。
4. 训练热身馆或训练场地
观众服务用房
1. 体育馆应在靠近观众座席的活动区域内设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具体设施服务包括:观众休息厅、卫生设施、商业餐饮设施、观众医疗设施、通信设施、金融服务设施及其他服务设施。
观众服务用房主要数据指标
包厢:特、甲级:2~3㎡/席。
观众休息区:特、甲、乙、丙级:0.1~0.2㎡/人。
急救室:特、甲、乙、丙级:有。
无障碍厕所:特级:有;甲、乙、丙级:厕所内设有专用厕位。
公用电话:特、甲、乙、丙级:有。
注: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2. 根据各类人员要求不同,建立独立的公共出入口和通道系统,在管理控制公共进出口时,允许建立可调整的人员分流机制,增强管理的灵活性。
贵宾用房
比赛期间应为贵宾设置专用出入口,并设置相应的接待和后勤服务设施。
贵宾用房主要数据指标
休息室:特、甲、乙级:0.5~1.0㎡/人。
饮水设施:特、甲、乙级:有。
卫生间:特、甲、乙、丙级:见体育建筑专题”总论“。
注: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运动员用房
1. 运动员用房包括运动员休息室、兴奋剂检测室、医务急救室和检录处等,除比赛时运动员使用外,平时应具有一般使用者利用的可能性。
2. 综合性多功能体育馆运动员休息室的规模,应以使用率较高的运动项目比赛为主要对象进行设计,其他项目比赛时共用休息室或临时设置。
运动员用房主要数据指标
1.运动员休息室
更衣:特、甲级:80㎡*4套;乙、丙级:60㎡*2套。
卫生间:特、甲、乙级:≥2个厕位;丙级:≥1个。
淋浴:特、甲级:≥4个淋浴位;乙、丙级:≥2个淋浴位。
2.兴奋剂检测室
工作室:特级:≥18㎡;甲级:≥18㎡;乙级:≥18㎡。
候检室:特级:10㎡;甲级:10㎡;乙级:10㎡。
卫生间:男、女各一间,每间约4.5㎡。
3.医疗急救室:特级:≥25㎡;甲级:≥25㎡;乙级:≥15㎡;丙级:≥15㎡。
4.检录处:特级:≥500㎡;甲级:≥300㎡;乙级:≥100㎡;丙级:室外。
注: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赛事管理用房
1. 赛事管理用房应包括组委会、管理人员办公、会议、仲裁录放、编辑打字、数据处理、竞赛指挥、裁判员休息室、颁奖准备室和赛后控制中心等。
2. 赛事管理各类用房应在满足体育工艺的基础上,兼顾赛时、赛后功能需求及转换。
赛事管理用房主要数据指标
1. 组委会:特级:≥10间约20㎡/间;甲级:≥5间约20㎡/间;乙级:≥5间约15㎡/间;丙级:≥5间约15㎡/间。
2. 管理人员办公:特级:≥10间约15㎡/间;甲级:≥5间约15㎡/间;乙级:≥5间约15㎡/间;丙级:≥5间约15㎡/间。
3. 会议:特级:3~4间约20~40㎡/间;甲级:2间大40㎡/间小20㎡/间;乙级:30~40㎡;丙级:20~30㎡。
4. 仲裁录放:特级:20~30㎡;甲级:20~30㎡;乙级:15㎡;丙级:20~30㎡。
5. 编辑打字:特级:20~30㎡;甲级:20~30㎡;乙级:15㎡;丙级:15㎡。
6. 复印:特级:20~30㎡;甲级:20~30㎡;乙级:15㎡;丙级:15㎡。
7. 数据处理
电脑室:特级:140㎡;甲级:100㎡;乙级:60㎡;丙级:临时设置。
前室:特级:8㎡;甲级:8㎡;乙级:5㎡;丙级:临时设置。
更衣:特级:10㎡;甲级:10㎡;乙级:8㎡;丙级:临时设置。
8. 竞赛指挥室:特级:20㎡;甲级:20㎡;乙级:10㎡;丙级:临时设置。
9. 计时控制:特级:15㎡;甲级:15㎡;乙级:15㎡;丙级:临时设置。
10. 计时与重点摄影转换:特级:12㎡;甲级:12㎡;乙级:12㎡;丙级:临时设置。
11. 显示屏幕控制室:特级:40㎡;甲级:40㎡;乙级:40㎡;丙级:临时设置。
12. 数据处理室:特、甲、乙级:见竞赛管理用房数据处理;丙级:临时设置。
13. 裁判员休息室
更衣室、卫生间:特级:2套每套不少于40㎡;甲级:2套每套不少于40㎡;乙级:2套每套不少于40㎡;丙级:2间每间10㎡。
淋浴:特级:2套每套不少于40㎡;甲级:2套每套不少于40㎡;乙级:2套每套不少于40㎡。
14. 赛后控制中心
男、女:特级:20㎡;甲级:20㎡;乙级:20㎡
注: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安保控制用房
1. 体育馆安保控制系统可分为指挥系统、安全保卫设施、网络安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反恐防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及消防安全系统7大系统。
2. 安全保卫设施应设置现场安保执勤岗亭、现场安保观察室(场内高处设两间,相互处于对视位置)、治安处理点、物品临时寄放处、突发事件处置人员备勤室(体育馆出入口及场院内临时设置)、要员紧急避险处、现场警卫机动力量备勤室、要员随身警卫人员备勤室(邻近主席台区)、主席台周边安全隔离设施、要员专用停车场以及其他隔离设施。
新闻媒体与广播电视用房
1. 媒体看台应直接与媒体工作区(媒体工作室、新闻发布室、采访室以及混合区)相连。
2. 应考虑摄影记者进入各个摄影位置的路线,尽可能减少其交叉通过场地。宜设置广播电视人员专用出入口和通道,出入口附近应能停放电视转播车,设置电视设备接线室,并提供临时电缆的铺设条件。
3. 播音室、评论员室及声控室应能直视比赛场地、主席台和显示牌等。
体育馆辅助用房主要数据指标
新闻媒体用房
1. 新闻官员办公:特级:20㎡;甲级:20㎡;乙级:20㎡。
2. 记者工作区
休息室:特级:50㎡;甲级:30㎡;乙级:15㎡;丙级:50㎡。
采编室:特级:100㎡;甲级:70㎡;乙级:50㎡;丙级:50㎡。
公告室:特级:100㎡;甲级:70㎡;乙级:50㎡;丙级:50㎡。
广播电视用房
3. 广播和电视转播系统
播音室:特级:3~5间,4㎡/间;甲级:2~3间,4㎡/间;乙级:8㎡;丙级:临时设置。
评论员室:特级:5~8间,4㎡/间;甲级:3~5间,4㎡/间;乙级:8㎡;丙级:临时设置。
声控室:特级:30㎡;甲级:25㎡;乙级:15㎡;丙级:临时设置。
4. 内场广播
播音室:特级:4㎡;甲级:4㎡;乙级:10㎡;丙级:10㎡。
机房:特级:15㎡;甲级:10㎡;乙级:10㎡;丙级:10㎡。
仓库兼维修:特级:15㎡;甲级:15㎡;乙级:10㎡;丙级:10㎡。
5. 闭路电视接口设备房:特级:30㎡;甲级:30㎡。
注: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新闻媒体功能关系
文字记者工作区、摄影记者工作区、新闻发布厅、新闻发布转播控制室、混合区、新闻服务办公室、成绩公报协调员办公室、信息终端查询摆放区、新闻运行经理办公室、媒体休息区、电视转播区。
技术设备用房
1. 技术设备用房包括灯光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器材库、变配电室和其他机房等。
2. 器材库和比赛、练习场地联系方便,器材应能水平或垂直运输,应具有较好的通风条件。
3. 灯光控制室应能看到主席台、比赛场地和比赛场地上空的全部灯光。
技术设备用房主要数据指标
灯光控制:特级:40㎡;甲级:40㎡;乙级:20㎡;丙级:10㎡。
消防控制:特级:40㎡;甲级:40㎡;乙级:20㎡;丙级:10㎡。
器材库:特级:≥300㎡;甲级:≥300㎡;乙级:≥300㎡;丙级:≥300㎡。
变配电室:特、甲、乙、丙级:按负荷决定。
注:数据引自《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训练热身馆
1. 体育馆训练热身馆与比赛厅之间应联系方便,训练热身馆的规格和功能应结合比赛及训练项目的要求确定,以满足比赛热身和平时训练的要求。更衣、淋浴、存衣等服务设施可独立设置,也可与比赛厅合并集中设置。
2. 体育馆训练热身馆与比赛厅之间可采用复合式、独立式、分离式或综合式布置。
3. 训练热身馆与比赛场地之间应位于同一标高,若因场地限制而标高不同相同,应采用坡道等无障碍通道进行连接。
4. 训练场地净高不应小于10m。专项训练场地净高不应小于该专项运动对场地净高的要求。
5. 训练热身馆应以体育馆主要进行体育项目为主进行设计,根据场馆定位与使用要求,合理组织训练场地,满足赛时与赛后多功能场地使用要求。训练热身馆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观摩座席。
6. 训练热身馆设计宜充分结合当地条件,采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风。
7. 训练热身馆应满足两个队同时热身使用,体育馆等级较低时,可设置一块练习场地,与比赛场地同时进行热身使用。
8. 训练热身馆的门应向外开启并设观察窗;其高度、宽度应能适应设备及体育设施的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