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设

位置:首页 > 陈设

软装陈设设计-质感表现

2020-12-14 山石

概述
       质感是指因人的触觉或视触觉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体验,如对石材、木材、陶瓷、玻璃、织物等物质表面的感知体验。
       质感表现是艺术设计知觉体验的落实点,其特点是将设计中的视觉因素延伸到触觉因素的范畴,并为视觉提供更真实、彻底的感知结论。软装配饰设计中,质感表现是知觉互动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与色彩搭配、形态构成相辅相成,可在色与形极度单一的状态下,弥补装饰空间缺少的感知内容,并形成更含蓄的知觉体验。同时,质感表现设计是未来软装配饰设计需深入探索的重要领域。
触觉设计基础
       触觉感知是一种基于皮肤的感觉,人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的最原始、直接的反馈信息。相比于其他感知系统,触觉系统更准确、更具落实性。人身体的不同位置感知到的触觉程度有一定区别,其中面部、唇、舌、手指等部位的触觉最明显,手指的触觉尤为突出。
一、触觉感知的分类
       触觉感知分为两个阶段,即肤觉压觉
     (1)肤觉:即轻微触及得到的感觉,是皮肤触觉感受系统引起的感觉。
     (2)压觉:基于肤觉,由接触事物时增强皮肤压力引起的感觉。压觉感知越强,对事物的触觉感受越强。
二、触觉感知对象的反馈
       触觉感知对象反馈的信息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表层特征:对象具有的光滑感、粗糙感、坚硬感、柔软感等表面特征。
    (2)内在特性:对象具有的震动感、回弹性等由内在传导于表面而形成的特征,是一种触感与运动感交互形成的感觉体验,越是活动的对象,触觉体验感越强。
三、触觉的类型
       根据软装配饰设计需求,触觉分为以下八种。
     (1)硬触觉:物质内部组织紧密,使接触物体表面形成刚强、坚固的知觉体验。硬触觉不易改变其原有形状,如接触砖材、硬木等材料时的知觉感受。
     (2)软触觉:物质组织松软,在力的作用下,导致原有比例及形状的改变。力撤销后难以恢复其原有比例及形状,使接触物体形成柔软的知觉体验。如接触棉、麻等布艺材料时的知觉感受。
     (3)涩触觉:物体表面粗糙不平,使所接触物体表面形成不流畅、阻碍感等知觉体验,如接触粗陶、树皮等材料时的知觉感受。
     (4)润触觉:物体表面的起伏感较弱,几乎毫无阻塞感,使所接触物体表面形成顺滑、细腻等知觉体验,如接触丝织品、玻璃等材料时的知觉感受。
     (5)冷触觉:人的皮肤接触低温物体时产生的触觉反应,该物体的温度带走人体的热量,带来热量“流失”的感觉,从而形成冰冷的知觉体验,如接触不锈钢、理石等材料时的知觉感受。
     (6)暖触觉:人的皮肤接触较高温度的物体时产生的触觉反应,此时人体向外辐射的热量被聚集并回传到人体,给人体带来被“加热”的感觉,从而形成温暖的知觉体验,如接触毛料等材料时的知觉感受(冷、暖触觉在一定距离内便可感知,该冷暖程度依人与接触物体的距离而定)。
     (7)震触觉:相对于静止的物体或所接触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形成周期性的往复运动而产生的触觉感知,如通过人的脚部蹋击木质地板形成的知觉感受。
     (8)韧触觉:以软触觉为前提,被接触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比例和形状的变化,待力量撤销后该物体可恢复成原来比例和形状,如按压皮质、海绵等材料时的知觉感受。
四、触觉的交互
       八种触觉并非孤立存在,通常一种材料兼具多种触觉感知,如金属材料给人带来硬触觉及冷触觉的知觉感受,较柔顺的棉布给人带来润触觉及暖触觉的知觉感受。脚部蹋击地面时,除了感受到震动带来的触觉感受外,同时还会产生硬触觉的知觉感受。
视触觉
       视触觉也称“视觉肌理”。因视觉感知对外界信息获取方式的原初性、优先性以及开放性(人类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需由视觉获取),加上人类长期对触觉经验的积累,使触觉感知与视觉感知形成通感,因此可不必通过动作接触,凭触觉经验借由视觉系统形成识别。该作用区别于色彩经验及造型经验,却与两者形成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
一、视触觉的类型
       相比于其他触觉类型,涩触觉与润触觉在触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的交互方面最明显。尤其在光线的影响下,最易被视觉感知系统识别。故此,在下面的视触觉搭配类型中,涩触觉与润触觉最重要。
二、视触觉的搭配
       视触觉搭配在空间装饰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空间的色彩、形态无法满足设计需求或因某种原因无法得到充分表现时,视触觉可弥补空间装饰结论的匮乏,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互联网 及《软装陈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