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从业方式
设计师的从业方式
设计师的职业类型有驻厂设计师、独立设计师、自由设计师、商业设计师、跨界设计师等。这些概念不存在严格的逻辑关系,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对职业性质的一种概扩和比较。如驻厂设计师于独立设计师师相互比较的一对关系;自由设计师是相对设计机构而言,也就是SOHO一族,自由设计师于设计机构又属于独立设计师;跨界设计师有别于专注于某个相对狭窄领域的设计师,商业设计师则是突出其区别于艺术设计的商业性。
商业设计师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商业设计师的概念包括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识别设计、海报设计、印刷品设计等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大陆商业设计师的概念已经没有任何特殊意义,几乎涵盖所有设计领域,包括室内装饰设计、室外景观设计、展览展示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标志设计、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站设计、企业CI设计、影视场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影响动画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等。商业设计师的概念说明了设计与商业的关系密切,设计师又被定义为“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人”。
跨界设计师
在亚太室内设计大奖赛上,香港设计师陈幼坚首次参见既获得两金一铜的优秀成绩。在2011“香港设计师会环球设计大奖”的颁奖典礼上,深圳设计师张达利、王文亮分别摘取空间展示和零售店面类的金奖。陈幼坚、张达利、王文亮有着同样的职业身份,他们都出自平面设计领域,而获取的都是空间设计类别的金奖,“跨界”成为他们共同的标签。张达利的名片上赫然印着“跨界设计师”的头衔,他不仅在平面设计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在空间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也斩获不少大奖。在他看来,一切设计的基础来自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师更为注重立面的细节,同时会抛开室内设计师固有的取材传统,往往会创新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法,产生“出手不凡”的效果。在此后涉足的众多空间设计中,张达利一直坚持把平面语言融合其中。王文亮早年也在平面设计界赫赫有名,后来他创办了建筑设计公司。“学什么不重要,关键在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优势还是劣势因人而异”王文亮认为:“不管是平面还是室内设计,都只是一个载体。经验并不重要,有时候反而会成为包袱。”现今跨界设计师已经被社会认可,成为一种业态,事实证明,只要具备较高的审美力、表现力和创新力,以及很好的理解和沟通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
驻厂设计师与独立设计师
驻厂设计师是任职于企业,专门为本企业工作的内部设计师,或称企业设计师。很多企业内部有设计部门,集中内部设计师进行设计工作。如飞亚达集团是一家钟表企业,内部设有数十人的设计部门,曾获得全国十大设计师的孙磊任该企业的设计总监一职。一些电子、食品、玩具、珠宝、印刷、服装等小企业,如条件许可也会拥有自己的设计师。驻厂设计师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范围,同意成为本专业内的专家。企业聘用驻厂设计师有利于增强新产品开发保密性,有利于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水平于产品开发深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独立设计师,又称职业设计师或自由设计师,包括受雇于设计公司、事务所或工作室的设计师,以及自由职业者。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独立设计师很少,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对设计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独立设计师将会越来越普遍。
驻厂设计师于独立设计师相比,在专业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毕竟驻厂设计师有一个主营产品,不像其他独立设计师会面对不同行业,涉及不同类别的产品。驻厂设计师,也许永远都只做一类工作。如食品企业中的包装设计师,没有机会尝试其他类别的设计工作。因此,与独立设计师相比,驻厂设计师在涉及的领域上可能会更狭窄一些,但专业上会更加深入研究。
驻厂设计师通常会以一个品牌为主要工作任务。首先,对这一类产品的研究相对深入,对这一类产品比较偏重,对整个生产工艺、行业状况、产品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肯定了解得比其他设计师多一些;其次,对品牌得思考会多一些;最后,会考虑如何打造品牌,考虑如何通过产品设计去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把产品变成最主要的载体,在产品设计中把品牌的核心价值呈现出来,传递出去。驻厂设计师会在这些方面考虑得比外部的设计师多很多。
独立设计师接触客户的机会较多,掌握的商务知识也比较丰富,而驻厂设计师每天面对的可能都是自己的同事或上司,很专一,工作压力也相对小一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独立设计师在职业发展方向上,选择创业或自由设计师较多。
参考文献:互联网及《中国设计职业指南》